20101109

[novel] 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系列譯後感




本文原載於腐男子.net邀稿

很多時候我覺得世界上的事情是緣分促成,如果多年前我沒有在大學社團辦公室的牆角裡打開這本文庫版小書,我的人生今天可能就不會有這一部分。

是的,那就是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系列。

初初邂逅富士見時我已經聽了幾年的古典音樂,除非我讀的不是哲學系,否則可能沒有更多人跟我分享古典音樂(這點我要謝謝大學時帶我更深入古典音樂的X傑同學,不過至今我還是非常嫉妒你用區區一千多塊就買到十片裝Karl Richter指揮的巴哈清唱劇),所以當我看到背景是〈唐懷瑟〉的那場H戲的時候內心的「波濤洶湧」實在難以言喻:

「媽媽啊,怎麼會有人把古典樂跟H結合的這麼巧妙啊?真神人也~」就此一腳踏進富士見的深淵。

我還記得當時每出一本就追一本,甚至有時等不及了就追當時的連載誌《小說JUNE》,拿著帥到破表的西炯子版桐之院吱吱竊笑,連書迷交流時間都啃的快樂到不行。當時只有天母大葉高島屋紀伊國屋書店有進日文文庫,印象最深的那次追文庫新刊是《Accident in Blue》(憂鬱的意外),從天母回家的公車上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那本精彩得要命。讀到「夫妻性生活協調過程」時一面興奮一面感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外婆看到一臉表情怪異的我還問了兩句。

後來坑越掉越深,不但初次嘗試翻譯(還是被朋友鼓動翻那段H),還跟朋友出了台灣跟自己都是第一本的富士見同人誌漫畫,我自己又跟著寫了台灣跟自己都是第一本的富士見同人小說;還因此認識了很多同人誌界裡很厲害的朋友。還記得連載剛出來不久,朋友找到謝霖版布拉姆斯的〈雨之歌〉,衝去西門町佳佳買到之後,暢想悠季在車站裡不自禁拉起琴來的場景;聽著莫札特〈費加洛婚禮〉想像桐之院指揮的「華格納式莫札特」暗自訕笑;跑到德國巴伐利亞去參拜傳說中「維納斯的昏暗洞窟」,聽到裡面在放〈唐懷瑟〉時嘴角抽搐止不下來;甚至在奧地利飛義大利的歐洲內陸小飛機上暗自揣想悠季在歐洲就是這樣抱著小提琴通學,會不會被前面穿西裝的俊美義大利男人拐走……對我來說都是很珍貴的記憶。

多年以後決定要不要接下這部小說的翻譯工作時,我是怕得要命卻又不怕死地接了下來,明明知道有很多人都會做的比我好但我就是不要命地接了,或許只是為了一圓自己的名字放在秋月老師名字旁邊的痴心粉絲妄想,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份工作做好,告訴自己一定要讓讀者們也能感覺到我當年在天母公車上感受到的那份感動。

於是我開始了與中日文搏鬥的日子。秋月老師的文筆很好,光是要把日文轉換成通順的中文,就必須先經過拆解然後重組,還要如實反應出原文的情境。再加上我是個考據狂,如果出現了什麼專有名詞就非得要搞清楚不可,所以常常都後悔自己求學時樂理讀得不好,知識不夠多(在此還要謝謝在歐洲學有專精的A子小姐提供協助)。又因為我本人的個性與悠季很像,翻譯的時候又不能不投入(否則依照日文那種曖昧表達誰能翻得出來呀),常常都要克制自己翻桌追打悠季的衝動,不然就是與悠季同步,他消沉我也低潮到不行……過程當中常是翻攪與哀號齊飛。

不過慶幸我的生活中還會有些地方與小說中重疊到,比如與交響樂團合作的記憶啦,參加音樂會的經驗啦,對美食的熱愛啦,之前作日本美食書逛築地市場學到很多他們吃的菜餚啦,用虹吸壺泡各種咖啡啦,「橘吉」的餐具啦……看到自己熟悉的東西就會覺得好運又很有樂趣(忍不住又要寫註釋)。

其實富士見真要說起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我所讀的世界同志文學比它好上百倍都有。但除了它標誌了我的「腐女子青春」(笑)中最為重要的一頁,最重要的是這部作品在BL類型小說裡是少見的情節樸實,卻深刻寫出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人情,那些微小現實中的愛恨悲歡,避定要經過歲月與生活的歷練才能如此生動地表現出來。在翻譯、重看的過程當中我又學到了許多……但秋月大媽不愧是歐巴桑,寫起H來也是毫不留情,我要抱怨的是:H真的很難翻!大家看H看得很享受,但翻譯起來比一般情節還要辛苦!不但要忍受快被衝破底限的羞恥心,中文的床上用語少得可憐又沒有生動的狀態副詞或聲音副詞可用,桐之院在床上又是奇巧花招肉麻台詞用盡,我都考慮是不是要去中文A片取材來增加床上字彙了(哭)。

總之真的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系列,讓真正最好看的第三部能快點問世:大家有沒有看過越後阿信灰姑娘新媳婦,勇闖華族宅邸對抗上至老爺子下至僕傭的三代豪門?都在第三部裡面呢!

最上圖為我在翻譯過程中最常聽的幾片故事中出現的音樂:右上起為Mravinsky指揮的「黎密尼的法蘭契絲卡」、Marriner指揮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Orchestra的莫札特十三號小夜曲、Gil Shaham的4D版「四季」、謝霖年輕時代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我覺得很像悠季)、Milstein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超經典盤)、卡拉揚的維也納愛樂時期錄音:費加洛婚禮序曲與十三號小夜曲(年輕時的卡拉揚應該就是桐之院了吧,生澀又很可愛)、Cantelli的德布西「牧神的午後」(超有氣質的年輕指揮)、Ferras與卡拉揚合作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與芬蘭頌(超經典盤)、Marriner指揮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Orchestra與謝霖合作的巴哈「G弦之歌」、Dennis Brain與卡拉揚合作的莫札特法國號協奏曲(小空的感覺來源)、Richter彈的貝多芬「熱情」、Celibidache的「唐懷瑟」(我心目中最棒的版本,桐之院啊,不要學變態卡老大,要向柴老大看齊啊)。

20100815

[music] Pet Shop Boys 0729台北演唱會觀後感



該如何形容那一刻?當那兩道身影從布景後面出現,瞬間恍如回到13、14歲。

就像是回到小女孩的年代,當年我拿起滾石台灣版《Please》以及《Actually》卡帶,放進當時有名的AIWA隨身聽,跟著輕快的節奏、流暢的旋律與優美的歌詞激動起少女心。我忍不住跟著身邊一大群同志猛男們齊聲喊唱〈Heart〉。

Pet Shop Boys,還記得當年跟同學追著《雙星奇緣》的連載時,看到賽瓦與西瓦身穿長風衣領帶與運動夾克加BOY棒球帽,一面驚嘆兩兄弟老是擦槍走火的感情,一面吱吱竊笑這根本就是余光介紹的MV〈West End Girl〉與〈Love Comes Quickly〉的造型翻版,後來在漫畫中甚至看到George Michael,還有經典場景配上The Cars經典金曲〈Drive〉,也就心領神會了。

賽瓦與西瓦最後分開,電子神團PSB卻一直都在一起,《雙星奇緣》與《亞歷山大》一直都走曖昧路線,PSB倒是大方出櫃承認自己性向。PSB也曾經強調過:雖然創作中常常提及gay issue,跟性向卻是兩回事,可詞曲中那些異質自由的歡快挑釁,或是纖細冷調的沈鬱感傷,又豈是「環境安全」、「政治正確」的異性戀創作者所能表現、掌握的呢?

在此不再贅述PSB在西洋樂史上有多重要,在八〇年代西洋POP的黃金歲月裡,他們是絕不可略過的一片風景,也是主流藝壇中低調長久堅守住的一方自由邊疆、廣闊淨土。

←本番〈It’s a Sin〉最後星星紙花紛飛的結尾。

當年的小女孩在Derek Jarman拍的〈It’s a Sin〉裡懵懂地被同性戀原罪少年震撼,在〈Rent〉裡聽到被包養的美麗男孩蠻不在乎卻又哀憐的青春。然後來到高中大學,最愛的那張《VERY》裡明目張膽地說:「現在,你的愛就是自由。」「去西方,生活有許多方式,看你要在陽光之下還是羞恥之中。」無所不在的愛情雀躍與歡快,〈Go West〉自此成為全世界同志的共同語言。《Bilingual》裡的〈Metamorphosis〉被認為PSB的出櫃之作,《NIGHTLIFE》的〈Vampires〉裡索性讓女兒告訴同性戀扮裝老爸說:「你難道沒看到這是個奇幻世界嗎?」《Release》的〈The Night I Fell in Love〉裡少年與恐同男歌星一夜情後沾沾自喜回去上課……而PSB給出的遠遠不只gay issue,而是穿越了表象,直接透到社會與感情的深處去。

多年以後,冷徹低盪的曲風漸漸變得溫暖歡欣,終年一張臉好像被倒會八百萬英鎊的表情也有了笑容,會開心跑來跑去說:「台北!我要聽到你們唱!」還會下來跟舞群搖擺幾下。

台灣飢渴了二十多年的歌迷齊聚一堂,卻是怎麼樣的人都有:白髮老伯、中年阿姨、妖嬈美少年、俊挺美青年、熊葛格熊底迪、帶著大砲的專業宅人、知青憤青、長髮少女、短髮長馬靴跑趴正妹、爸爸媽媽牽小孩……可當橫跨八〇到兩千年後的名曲響起,我與身邊的每個人全都異口同聲大聲跟唱,而Neil的歌聲也奇蹟似地二十多年不變,讓我幾乎要以為這裡是個世界大同的Neverland了。

←現場魄力十足的〈Jealousy〉。

到了中段,Neil拿下帽子換上西裝上衣,驚於他的滿頭白髮,才親眼認知到〈West End Girl〉裡的青春少年郎變成了半百阿伯,我也已不再是13、14歲不懂世界不懂愛恨的小女孩,〈King’s Cross〉親眼看到Jarman鏡頭下模糊晃動的不安與漠然惶惑的臉投射在背景上,唱到「早晨醒來,這依舊沒有保證」;還有〈Jealousy〉 裡赤裸掙扎,甜美又痛苦的:「 I've tried to see your point of view. But could not hear or see, For jealousy, I never knew 'till I met you.」 我沉醉憂傷眼眶潮濕。時間真真正正過去,Neverland也已老,但那些音符裡的歡快與沉鬱、挑釁與撫慰,赤裸與思索,二十多年來不曾稍改。

最後的最後,冷靜感懷的〈Being Boring〉響起,唱到「All the people I was kissing. Some are here and some are missing……」我幾乎落淚,為了他們簡簡單單就唱出的,時間的亙古失落。〈West End Girl〉裡全場異口同聲繞著英國腔:「You think you're mad, too unstable. Kicking in chairs and knocking down tables. In a restaurant in a West End town……」誰說我們不曾有過那些共同的不確定的動蕩青春呢?

↑歡快的〈Go West〉


PS:有人說南港展覽館的音響很爛,我覺得這場可能是因為PSB有調過,所以聽起來還滿棒的。這證明了只要有心,連音響效果爛到爆炸的日本武道館都能把喇叭吊起來解決,事在人為!

PS2:有網評說在國外現場很熱的〈Suburbia〉在台灣回響不大,明明我身邊一堆猛男興奮地狂跳從頭唱到尾(我也是),我們這些老骨頭歌迷怎麼可能不認得這首歌!

PS3:現場帥哥美男真的太多了!看得我眼花花心茫茫,但李X寰表現很冷的時候他們還是非常毒舌不容情地噓到底(GJ啊)。

PS4:感謝當晚Ka子小姐聽我發瘋,畢竟看到二十年來的神降臨在面前,少女怎麼可能不尖叫!

20100715

[comic] 櫻狩り



*本文原載於「腐男子.net」邀稿。


「什麼?那個《夢幻遊戲》的渡瀨悠宇要畫BL?不會吧?」

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未演先轟動,早在消息出來時就已經跌破了一堆讀者的眼鏡。等到在小學館《flowers》雜誌增刊《凜花》上面推出第一回百頁連載後,就一直話題不斷直到結束。

老實說,已經可以被譽為少女漫畫天后之一的渡瀨悠宇在她的成功作《夢幻遊戲》裡面,就已經透露許多她內心暗暗往腐向傾倒的「蛛絲馬跡」,包括令人難忘的美麗柳宿。但在她跨足BL界時我有些擔心:如果她還是保留《夢幻遊戲》那樣的作風該如何是好?但看到實際作品時發現渡瀨連畫風、筆法、敘述事情的手法都作過調整,再加上她說這部作品是她構思多年的產物。看完之後不禁要先向小學館致上敬意(不過小學館《週刊少女コミック》早在一九七六年就連載了驚世駭俗的《風與木之詩》並大受撻伐,足見當局的心臟也是很強的),也要對渡瀨的用心努力致上敬意。

如果要我用兩個字來形容這部作品,那就是「用心」。

故事背景設計在日本大正年間,去搜尋一下「大正」、「文學」等關鍵字會看到白樺派、武者小路實篤等奉行理性人文等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社會風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這和洋十字路口上的作家芥川龍之介。如果去看一下「藪之中」、「羅生門」,相信便可心領神會《櫻狩》的血統由來。

《櫻狩》的意思是「賞櫻」,日語中「XX狩」就表示去欣賞什麼的意思。日人酷愛櫻花,在風雅之餘常會做些狂歡的事如飲酒唱歌放浪形骸等。「櫻狩」之名則隱含了這「優雅」與「瘋狂」的雙面寓意,正如同本部作品的故事背景,表面上森然高貴的貴族家庭,實則隱含眾多不堪的骯髒污穢;而本應高潔無瑕的感情,卻又摻雜自私自利的卑下欲望。而結構、分鏡森然嚴謹的漫畫,也冷冷地盛載了劇中所有人衝動扭曲的瘋狂。

故事中反覆出現的象徵性場面便是在櫻花樹下,我們是在「狩櫻」,還是在「狩」櫻下的那個人?在櫻花樹下看到的是恨、悲傷與死,還是純潔、愛與生?有沒有辦法去透過那些表相,一層層地看到裡面的最真實?而那又必須付出什麼代價?

鄉下窮學生田神正崇為了上京赴考高中,陰錯陽差投靠了齋木侯爵家,與美麗如人偶的侯爵少爺齋木蒼磨相遇,沒想到蒼磨身邊發生了一連串死亡事件。蒼磨告訴正崇絕不要靠近倉庫,但在倉庫二樓其實隱藏了一位身穿和服的美麗少女……而正崇並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踏進齋木家錯綜複雜又駭人的糾結關係裡。

嚴格說來《櫻狩》是在敘述一個時代的悲劇,比較不像典型的BL作品,也不在探討所謂的同性戀。應該是說因為渡瀨想要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所以兩個主角非得是兩個男生不可,而這樣設計也比較方便而尖銳。而我個人也並不認為正崇與蒼磨之間的感情是戀愛,是他們剛好互相對應到彼此心靈深處最渴望的東西(或特質),在那樣一個高壓的、緊張的、負罪感的關係中自然而然相濡以沫,進而給了彼此慰藉與溫暖,而那是少年/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最最需要而他們付之闕如的東西。而這溫暖的需求是全面性的,不管是透過行為、言語,甚至是性愛也好,他們都不顧一切如此渴求溫暖而不願放手。
而在所有人都在追求的過程中眼盲,忘記了身邊與心上所擁有的珍貴寶物。

劇情本身的設定還滿古典的,但所有的環節都扣得非常緊,雖然有時候會覺得「這還真是超展開」,但結構的縝密讓人在覺得「哎唷」之餘還是會吸引人努力看下去,去看渡瀨要怎麼一個個解開自己所設下的鋪陳(或是梗),每個人都有梗,而這些梗都是一個扣一個就是了,很單純。不過梗的中心「蒼磨」就顯得比較矛盾有趣了。

故事主軸簡單來說便是:正崇是個誤闖百寶箱的孩子,而蒼磨對他的愛賦予了他鑰匙,在正崇開鎖的過程當中不是被鐵片刮傷就是被跳出來的怪娃娃咬傷,最後在箱子底找到了蒼磨缺水乾癟已久的真心,正崇給它澆灌愛的淚水之後兩人都獲得了人生的領悟與解脫的幸福(大誤)。

《櫻狩》連描繪方式與敘述分鏡都是在替那個時代背景以及故事本身的性質服務,可以說是一部從裡到外都設計精巧,互相呼應的高完成度作品。但可能是因為結構太緊了,或是分鏡故意要營造出當時時代或階級給人們心靈上的壓抑感,從頭到尾壓力都非常大,連蒼磨與正崇感情交流的輕鬆時候都有「山雨欲來」的壓迫感,更不要說少女櫻子只要出現時都很「炸」,從頭炸到尾。在看的時候常常都要離開書喘息一下再繼續下去,但也因此感覺到了渡瀨「意欲滿滿」說出這個故事的欲望。

看這部漫畫的時候常常讓我想起片山愁的《君がいた夏》與《東京浪漫細工》(以及)。《櫻狩》與片山的這兩部作品描繪的時代接近,筆法類似(渡瀨的更壓抑更謹慎得多),連台詞的寫法都因為時代關係而一樣故意寫得「饒有古風」,如:「それ」→「其れ」、「ここ」→「此処」、「ただし十分だけ」→「但し十分丈」(看得雖然頭痛很好玩,很有時代感)。《櫻狩》結構緊密,淺嘗即止;片山則鬆散卻給人浪漫的餘韻空間,兩者恰巧形成有趣的對比。

20100616

[music] 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德國經典之夜



我去了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Orchestra的來台演奏會!而且是我聽過最棒的現場之一,甚至比Sawallisch帶費城愛樂來台灣的那場還要棒。我看我以後都沒辦法聽NSO了……

我很晚才得到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Orchestra 要來台灣的消息,所以只能買到邊邊的位置,如果是Marriner親自領軍來,我就會買最貴的位置坐在第七第八排了。其實我到了現場翻開節目單才猛然想起所謂「約夏貝爾」究竟何許人也,「喔喔,原來是那個在紐約街頭拉琴的Joshua Bell呀?」可見我有多麼無視新一輩的小提琴手,對啦,至少還有一個我是喜歡的便是Gil Shaham。

進場之前聽到一對男女正在討論去歐洲趕演奏會的戰績:「本來要去聽楊頌斯指揮柏愛威爾第安魂曲結果……少見的曲目呀……」「楊頌斯真的很棒……我待在那裡七天聽了八場……」「先聽了布列頓的歌劇又聽了演奏會形式的女武神第三天……」我不禁嫉妒得要命:如果我沒有把錢都進貢給日本男人的話……

我有一些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的CD,全都是巴哈莫札特,在我心目中,他們就是莫札特的代表,絕不會再有別人。而去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這次的曲目是什麼,只是為了一償宿願現場聽到他們,翻開節目單才看到是貝多芬跟孟德爾頌,算了,反正是Brita贊助(笑)。

看到一樓完全坐滿,出來的團員們應該嚇了一跳吧?嘿嘿,我是真的專程來看Orchestra的唷~

我不是很喜歡貝多芬,但第一首"Coriolan" Overture讓我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媽媽啊,我從來沒聽過這麼好聽的貝多芬,我也從來不覺得貝多芬有這麼好聽耶,什麼叫做全團一心,什麼叫做連呼吸都一致的交響樂,就是這個啊(抱頭尖叫)。他們的管與弦怎麼可以融合到這種程度啊?明明是完全不一樣的音色怎麼作到合而為一的啊?所謂「完全完美的和諧」就是這樣子的吧?他們簡直就讓我愛上貝多芬了。

第二首是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基本上這是守村悠季第一次與富士見定期演出的曲目,我家那片Milstein大概都快被我聽爛了,所以Bell每次滑過去沒拉清楚的時候我都忍不住嘴角竊笑,不過基本上他的技術是真的很不錯啦,不過我是以精準清晰著稱的Milstein為標準(加上我還有妖人海飛茲版),所以難免對Bell很不公平(笑)。聽到第一樂章最後的Cadenza我忍不住快要笑出來,這應該是Bell自己發揮的吧?這麼愛現愛衝,不會有別的前輩這樣做的。不過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實在非常強,與Bell融為一體。那把Stradivari真的也是把很棒的琴,音色柔軟清亮,感覺像是位美麗柔韌而剛毅的青年女性。

第二小提琴次席似乎非常欣賞Bell的演奏,看他一直非常注意對方,似乎也很enjoy的樣子,上半場最後Bell的炫技小曲也是他第一個爆出喝采,害我覺得很好玩。

下半場的貝多芬七號在台灣跟日本應該已經快要變成國民曲目了,連我都為了野田惠同學把這首曲子放進朋友的婚禮歌單中。可是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完全沒有其他樂團的張狂,即使是在歡快的樂段當中也維持著嚴格的和諧起落,漸強、漸弱、突強都完全像是一個人演奏出來地那麼齊整,音色又是那麼圓融美麗,長笛與單簧管的躍動最得我心,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穩而集中地hold住下盤……實在是我聽過最棒的貝多芬之一。對嘛,大家常常演奏貝多芬的時候會忘記他是古典樂派的耶(笑)。

最後還賺到一首費加洛婚禮序曲,聽到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現場的莫札特,我只能說真是了無遺憾,我賺到了啦哈哈哈。因為這場實在是太棒了所以我忍不住打電話給我聽古典樂的好朋友炫耀,真對不起啊我放了閃光,聽到現場的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我是人生的贏家啦~~(衩腰笑)

討厭的是現場賣的CD全都是Joshua Bell的,怒呀,難道當局就忽視了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的樂迷嗎?好歹也拿幾張他們的貝多芬出來賣嘛!

PS:團裡遠遠看到幾位型男帥哥美女:第一小提琴末席有位修長禮服正妹,身材超好。來助陣的第三位法國號(因為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是二管編制,看來這位第三把法國號是來加聲音的)穿著黑銀西裝一副型男樣。單簧管首席雖然頭髮有點少但是吹的時候很帥~至於Joshua Bell嘛……很抱歉大部分時間我都自動忽略他啊哇哈哈。

下一個要衝的就是七月底的Pet Shop Boys!我二十多年來的宿願就要得償了啊,終於可以見到我二十多年來的偶像了!超開心!

20100613

[英田サキ] 恋ひめやも



*本文原載於「腐男子.net」邀稿。

這是個非常、非常普通的故事,雖然普通,卻精緻細膩,在平凡中透露動人的氣質。

「長月の有明の月夜ありつつも、君が来まさば我れ恋ひめやも。」(如十月夜長之月依然高掛,若您來相會,我心本不會癡狂至此)

本書標題《恋ひめやも》選自《萬葉集》大海女皇子的和歌。意義還滿曖昧的,兩位主角在書中就用了一點點篇幅,引經據典來討論古文當中「到底愛或不愛」、「要不要愛」的問題,所以,中文書名勉強翻作《愛與不愛之間》可能比較貼近這本書的原意。

在台北SOGO淳久堂迎接兩本《卒業生》時,在架上看到這本書剛好沒買到所以就順手把它帶回家,因為我算是英田病患者之一嘛,總覺得新書如果評價沒 有很離譜就應該看一下(像大洋的那本《Like Father, Like Son》就被一些日本讀者評價得不是很好所以我沒收)。結果之前《デコイ 囮鳥》、《デコイ 迷鳥》、《最果ての空》等這些評價超高的因為太沉重,都沒力 氣看完。倒是這本《恋ひめやも》內文非常順暢如流水,我一口氣就看完了。

不同於以往英田硬派警匪黑道的故事,敘述兩個非常平常的普通人陷入非常普通的戀愛苦惱裡:棚橋孝太郎原本有個論及婚嫁的女朋友,在一次高中同學會中 偶然與過去三年級班導師水原慧重新見面,發覺以前土氣的老師竟然變得非常有魅力,過去在學校當中與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也湧上心頭。棚橋喜歡看書,偶然發現 老師家裡有很多書,就常常去老師家裡借,他對老師的心情也越來越複雜難解。

棚橋記得高中時有次看到教數學的大竹老師好像跟水原吵架之後生氣地衝出導師室,就問了一下水原,水原回答沒有再跟大竹聯絡了。但有一天他晚上又去老 師家叨擾時,卻發現大竹出現在老師家門口……本書前半〈為了有一天會結束的戀情〉是從棚橋的角度去看這個經過,一直寫到他終於向水原告白。後半〈恋ひめやも〉則是從水原的角度去看這之後發生的事情以及他的心路歷程。

這個故事真的非常、非常普通,但是它很舒服。我懷疑英田寫這本書應該是當作休息。

整體劇情舒緩不緊湊,描述的方式甚至有點像散文。從來沒有對任何人產生過熱情的棚橋,娓娓道來他再見到水原老師之後,過去回憶與現在進程的交錯,在社會一般正當之途:與美嬌娘結婚生子,與被年紀比他大八歲的男性高中老師強烈牽引的情感之間擺盪痛苦。水原老師與他明明就興趣相投、心靈相契,水原孤獨的身影、緊閉的心扉,以及受傷的靈魂更是在在對棚橋發出致命的吸引力,呼喚著棚橋去照顧呵護他,但太多因素讓他猶豫不決,遲遲不敢表露真心……

有一段他們還在曖昧期的劇情我真的非常喜歡,讀到時不知為何眼眶熱熱的:

「看著你滿愉快的。所以那個時候,我常常會看你……」

對老師來說我曾是特別的。說不定那只是望著路邊開放的花兒、吐一口氣的程度而已,但即使如此,老師是有意識地 看著我的。

「我想再次回到高中時代,重讀一次三年級。」

老師朝我投以詢問的眼神,彷彿在問「為什麼?」,我則默默無語,回望老師,凝視他的臉。

在月光投射進來的幽暗房間裡,我們互相凝視久久,老師的眼簾漸漸沉重,最終我開始聽見他熟睡發出的平穩呼吸聲。雖然想一直看著他的睡臉,但因為我也醉了,被睡魔打敗,閉上了眼睛。

只是這樣不足為奇的描述,卻能細緻地勾勒出在兩人之間暗暗流動的纏綿情意。雖然日本亞馬遜上有書評說這本書像是「一板一眼的好學生作文」,但作文能寫到這種程度,這位好學生應該也非常不簡單了。

在後篇水原觀點的劇情裡,敘述了他被愛深深傷害、無法相信愛的心情,又因為家庭背景益發無法坦然接受大竹與棚橋的愛,以及他慢慢被棚橋融化防衛的過程。坦白說後篇寫的沒有前篇那麼細膩,算是情節營造居多取勝。

還有,雖然英田真的很會寫床戲,有「後背位女王」之稱的她果然在兩人的初H就以後背位服務大眾……但接近結尾有一場從討論A書引出的床戲,就我來看根本多餘,應該是因為本書取向類別的關係才硬加上服務讀者的,有點可惜。不過後篇最後棚橋聽到水原家庭背景心路歷程後做出的反應,以及水原看到棚橋反應後內心的化學效應(我說水原哪,有棚橋這麼好的男人,如果是我早就撲進他懷裡了,幹嘛這麼矜持呢),種種交流讓人心弦也為之震動。

不過邊看這本書我邊擔心,一旦被中文化,要是譯筆不能譯出那種流暢優美的散文風敘述,整篇故事就會顯得非常無聊,這也是台灣出版社要承擔的風險吧。

PS:因為跟榎田尤利好評不斷的《初戀》(はつ恋)出版時間相隔不遠,插畫同樣是小山田あみ,設定也是高中生與老師戀愛,在日本常被拿來比較也是無可避免。我是認為榎田、英田各有各的風格啦,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買來看看。

20100203

[comic] SEVEN DAYS(星期戀人)



*本文原載於「腐男子.net」邀稿。

看了很久BL,我一直以為校園題材已經被畫爛了,從最早期經典《多馬的心臟》、《風與木之詩》、《摩利與新吾》到中期《幸運男子》(不過嚴格說來應該算家庭吧)、《少年性愛白皮書》等都是校園背景,之後雖然有很多BL漫畫家都畫過校園題材,但真正突出的其實並不多。不過到了最近一兩年,我欣賞的BL漫畫裡卻有好幾本是校園題材:《恋の渇き》(戀愛渴望,穗波雪音&高口里純)、《同級生》&《卒業生》(中村明日美子),還有就是這本《SEVEN DAYS》(星期戀人)。

本書原作是BL小說家「橘 紅緒」,之前較為人知的作品是《私立櫻丘学園高等寮》系列,及描寫遊郭(昔日紅燈區)的《妓楼の戀水》(大洋圖書),而畫家「宝井 理人」商業作品更少,之前主要活躍於同人誌,在《SEVEN DAYS》之前以小說插畫為多,所以這本《SEVEN DAYS》可說同時讓她們兩人一炮而紅。

《SEVEN DAYS》下集(Friday-Sunday)更榮登2010年版「このBLはやばい!」第五名,甫出版不到三星期火速再刷。

故事設計其實還滿有意思。校園美男子芹生冬至有個怪習慣:女孩子如果在星期一向他告白,他會不計條件與第一個告白的對象交往一星期,然後在星期天對對方說:「我沒法喜歡妳,我們分手吧。」個個如此。弓道部三年級學長篠弓弦得知這件事後,開玩笑似地對他說:「我們交往吧。」芹生居然真的答應了。芹生就像個標準情人,如同他過去為所有「女朋友」做過的一樣,為篠學長做了一切「交往」該做的事。

但事情這次好像有些不太一樣了。

在「交往」過程中他們彼此慢慢發現自己異樣的心情……同時也揭露了芹生之所以只跟女孩子交往七天的真正原因,原來他過去喜歡過的女孩「紫乃」是他哥哥的戀人,任性的紫乃只要跟芹生的哥哥吵架,就跑去尋求芹生的安慰(有趣的是「紫乃」與「篠」在日文中發音相同,也成為劇中的一個好玩設計),甚至引誘芹生。

星期一,他們開始交往;星期二,開始意識到些什麼;星期三,互相接近;星期四,有了自覺;星期五,告白;星期六,嫉妒;星期天呢?當他們漸漸意識到自己墜入情網,一星期的時限卻即將到來……

在BL漫畫尺度越來越寬,H花招越來越奇巧的現在,這本上下集各只有一個接吻鏡頭的超清水校園BL作品何以如此突出?我覺得有很大原因是原作劇本與畫者配合恰當,原作很能拿捏校園少年純淨的曖昧心情,而畫者的畫風剛好能將原作的乾淨氣氛呈現得恰到好處,所以,雖然偶爾會在分鏡中看到畫者表現力不夠的瑕疵,但這瑕疵也正巧符合了作品青澀的氣質,算是歪打正著吧。而且結尾結得相當漂亮,看得出來是經過審慎構思的結果,這是一本投注相當心力的用心之作。

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上另一個人?因為外表?還是其他的原因?一開始時芹生或許只是因為名字發音、因為篠有張美麗又神似紫乃的臉而與對方交往。但篠特有的直率與明朗,給了他全然不同於紫乃的感受,兩人相處時自然如水乳交融般的自在,讓兩人對「愛」的定義全然翻盤,但那些暗潮洶湧的忐忑、嫉妒與不安,都壓抑在這看似「辦家家酒」的愛情遊戲之下,時限一到,他們就要變回學長學弟,已經動搖的心情又該如何是好?已經投入感情的兩人,會如何打破這個遊戲的虛假僵局,讓真實的心情破殼而出?中間的「紫乃」又會產生怎樣的作用?

在兩個男孩子間,作者已經設置好的「場域」提供一男一女所無法營造出的,快速催化化學作用,漂亮地提煉出純化的戀愛感情。在一來一往的言語互動中,極力掩飾又不經意流露出的戀心,又讓我們體會了BOY’S LOVE最原初的美味關係。

在2010年版「このBLはやばい!」裡還特別刊登《SEVEN DAYS》的兩頁番外篇「for…」(以及《DOUBLE MINTS》番外篇「西瓜」、水城せとな老師的訪談),很可愛,有機會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