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9

[novel] 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系列譯後感




本文原載於腐男子.net邀稿

很多時候我覺得世界上的事情是緣分促成,如果多年前我沒有在大學社團辦公室的牆角裡打開這本文庫版小書,我的人生今天可能就不會有這一部分。

是的,那就是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系列。

初初邂逅富士見時我已經聽了幾年的古典音樂,除非我讀的不是哲學系,否則可能沒有更多人跟我分享古典音樂(這點我要謝謝大學時帶我更深入古典音樂的X傑同學,不過至今我還是非常嫉妒你用區區一千多塊就買到十片裝Karl Richter指揮的巴哈清唱劇),所以當我看到背景是〈唐懷瑟〉的那場H戲的時候內心的「波濤洶湧」實在難以言喻:

「媽媽啊,怎麼會有人把古典樂跟H結合的這麼巧妙啊?真神人也~」就此一腳踏進富士見的深淵。

我還記得當時每出一本就追一本,甚至有時等不及了就追當時的連載誌《小說JUNE》,拿著帥到破表的西炯子版桐之院吱吱竊笑,連書迷交流時間都啃的快樂到不行。當時只有天母大葉高島屋紀伊國屋書店有進日文文庫,印象最深的那次追文庫新刊是《Accident in Blue》(憂鬱的意外),從天母回家的公車上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那本精彩得要命。讀到「夫妻性生活協調過程」時一面興奮一面感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外婆看到一臉表情怪異的我還問了兩句。

後來坑越掉越深,不但初次嘗試翻譯(還是被朋友鼓動翻那段H),還跟朋友出了台灣跟自己都是第一本的富士見同人誌漫畫,我自己又跟著寫了台灣跟自己都是第一本的富士見同人小說;還因此認識了很多同人誌界裡很厲害的朋友。還記得連載剛出來不久,朋友找到謝霖版布拉姆斯的〈雨之歌〉,衝去西門町佳佳買到之後,暢想悠季在車站裡不自禁拉起琴來的場景;聽著莫札特〈費加洛婚禮〉想像桐之院指揮的「華格納式莫札特」暗自訕笑;跑到德國巴伐利亞去參拜傳說中「維納斯的昏暗洞窟」,聽到裡面在放〈唐懷瑟〉時嘴角抽搐止不下來;甚至在奧地利飛義大利的歐洲內陸小飛機上暗自揣想悠季在歐洲就是這樣抱著小提琴通學,會不會被前面穿西裝的俊美義大利男人拐走……對我來說都是很珍貴的記憶。

多年以後決定要不要接下這部小說的翻譯工作時,我是怕得要命卻又不怕死地接了下來,明明知道有很多人都會做的比我好但我就是不要命地接了,或許只是為了一圓自己的名字放在秋月老師名字旁邊的痴心粉絲妄想,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份工作做好,告訴自己一定要讓讀者們也能感覺到我當年在天母公車上感受到的那份感動。

於是我開始了與中日文搏鬥的日子。秋月老師的文筆很好,光是要把日文轉換成通順的中文,就必須先經過拆解然後重組,還要如實反應出原文的情境。再加上我是個考據狂,如果出現了什麼專有名詞就非得要搞清楚不可,所以常常都後悔自己求學時樂理讀得不好,知識不夠多(在此還要謝謝在歐洲學有專精的A子小姐提供協助)。又因為我本人的個性與悠季很像,翻譯的時候又不能不投入(否則依照日文那種曖昧表達誰能翻得出來呀),常常都要克制自己翻桌追打悠季的衝動,不然就是與悠季同步,他消沉我也低潮到不行……過程當中常是翻攪與哀號齊飛。

不過慶幸我的生活中還會有些地方與小說中重疊到,比如與交響樂團合作的記憶啦,參加音樂會的經驗啦,對美食的熱愛啦,之前作日本美食書逛築地市場學到很多他們吃的菜餚啦,用虹吸壺泡各種咖啡啦,「橘吉」的餐具啦……看到自己熟悉的東西就會覺得好運又很有樂趣(忍不住又要寫註釋)。

其實富士見真要說起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我所讀的世界同志文學比它好上百倍都有。但除了它標誌了我的「腐女子青春」(笑)中最為重要的一頁,最重要的是這部作品在BL類型小說裡是少見的情節樸實,卻深刻寫出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人情,那些微小現實中的愛恨悲歡,避定要經過歲月與生活的歷練才能如此生動地表現出來。在翻譯、重看的過程當中我又學到了許多……但秋月大媽不愧是歐巴桑,寫起H來也是毫不留情,我要抱怨的是:H真的很難翻!大家看H看得很享受,但翻譯起來比一般情節還要辛苦!不但要忍受快被衝破底限的羞恥心,中文的床上用語少得可憐又沒有生動的狀態副詞或聲音副詞可用,桐之院在床上又是奇巧花招肉麻台詞用盡,我都考慮是不是要去中文A片取材來增加床上字彙了(哭)。

總之真的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系列,讓真正最好看的第三部能快點問世:大家有沒有看過越後阿信灰姑娘新媳婦,勇闖華族宅邸對抗上至老爺子下至僕傭的三代豪門?都在第三部裡面呢!

最上圖為我在翻譯過程中最常聽的幾片故事中出現的音樂:右上起為Mravinsky指揮的「黎密尼的法蘭契絲卡」、Marriner指揮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Orchestra的莫札特十三號小夜曲、Gil Shaham的4D版「四季」、謝霖年輕時代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我覺得很像悠季)、Milstein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超經典盤)、卡拉揚的維也納愛樂時期錄音:費加洛婚禮序曲與十三號小夜曲(年輕時的卡拉揚應該就是桐之院了吧,生澀又很可愛)、Cantelli的德布西「牧神的午後」(超有氣質的年輕指揮)、Ferras與卡拉揚合作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與芬蘭頌(超經典盤)、Marriner指揮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Orchestra與謝霖合作的巴哈「G弦之歌」、Dennis Brain與卡拉揚合作的莫札特法國號協奏曲(小空的感覺來源)、Richter彈的貝多芬「熱情」、Celibidache的「唐懷瑟」(我心目中最棒的版本,桐之院啊,不要學變態卡老大,要向柴老大看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