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話題劇作,有部分因BL(BOY’S LOVE)議題而引起廣泛討論與喜愛,有一部作品也因為相關議題而走紅——《愛上哥們》。
個人在看這部作品時,覺得其初衷其實滿貼合BL發展史上的原始精神。稍微對BL初期史有瞭解的人會知道,BL萌芽期的源頭是寶塚,以及深受寶塚影響的手塚治虫《緞帶騎士》,早期BL漫畫(應該說是少女漫畫下BL類)中的中性美少年其實是少女們性別實驗fantasy的代言人。賴雅妍所飾演的「琵雅諾」在劇中女扮男裝,與陳楚河飾演的總裁「杜子楓」談起戀愛,其俊俏外形深受女孩子們追捧歡迎,其實是一種「寶塚式」的效果,賴雅妍試圖實現舞臺上「夢幻男性」的投射虛像。轉生到現代,「男性」琵雅諾因為身懷武藝,與杜子楓互相欣賞,結拜為兄弟,相互義氣扶持,又從中衍生出愛情,實踐的是腐女子在BL作品中所寄托的恆久願望「脫下gender的外衣,與男性平等相待」。故就腐女子的行話來說,《愛上哥們》是一部相當典型的「偽BL」作品。
雖然《愛上哥們》使用現代女孩子看了會臉紅心跳的「BL」梗,原意是要觀眾享受「杜琵戀」在性別禁忌當中遊走的醍醐味,但最後終究功敗垂成。
這個失敗的結果,同時也讓身為腐女子25年的我,開始思考臺灣一般對於BL甚至性別的認知。你可以說這種偶像劇看看開心就好不需要太過認真⋯⋯我個人並不是要跟劇組較真,但可以從這些點上看到一些我們一般認知上的特點。
首先,琵雅諾除偏男性穿著與武打功夫外,等到對杜子楓開始「有意識」的時候,她身上的「男孩特質」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原來男性特質就所剩無幾),只是一個穿著男裝的女生而已。當然就故事設定來說,她內心認同自己是一個女生,那麼本劇的意思是說:因為認同自己是個女生,展現出女性的行為就是理所當然的?
那麼,琵雅諾出生以來就當了26年男生,雖然心理上認同自己是個女生,但她在成長過程當中所習得的社會化身體(指我們在成長社會化的過程當中,社會潛移默化我們成為的一套與社會互動的身體語言或場域,決定了社會看待我們是男性或女性,也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是男性的還是女性的?如果她習得的是女性的社會身體,還能成功瞞過周圍的人26年嗎?琵雅諾的設定,顯然是一個自我認同性別與社會化性別不同的CASE,但在戲劇裡,她就是BL作品中典型的「平胸受」(除身體是男性外其他包括語言、動作與想法模式都極傾向女性的受),但是劇中又試圖用功夫來顯示她的男性化氣質⋯⋯所以劇組是認為,男性氣質只要用「會打」就可以代表了?那麼黑寡婦或楊紫瓊等女打仔又怎麼辦?其實,賴雅妍在《等一個人咖啡》裡面演T的時候,男性化氣質還更強烈一點,所以她並不是不能演的,但在《愛上哥們》當中這樣演,試圖想呈現什麼?想討好的又是誰?
本劇表面上是一部偽BL,但實際上在內裡,是否害怕觀眾看不出琵雅諾是女生,讓這部作品太像同志片?——意即表面上使用BL元素,卻逃避BL連帶而來的「同性」相關議題。
若背景設定在與我們相同時地的現代,照理來說,杜子楓會因為自己喜歡上「男性」這件事而經歷掙扎,而這個同與異的「認同搖擺」,以及現實中遇到的困難,也是BL作品中的一個「美味之處」。然而在琵雅諾沒有習得男性社會化身體的狀況下,杜子楓先是完全看不出來她不是男生,同時卻又在過程中以男對女的社會語言相待(同時還一直強調自己對待兄弟就是這樣),到後來對自己喜歡上「同性」一事,也甚少障礙或掙扎。後來杜子楓從別的管道得知對方是女性,對於這個「祕密」毫無障礙、衝擊地接受,再向對方求婚。在最後,琵雅諾穿上凸顯女性特徵(胸部)的婚紗,又回頭穿上西裝拍婚紗照⋯⋯該劇美其名曰「愛上自己的兄弟」,費盡心思讓「女主角」穿男裝一直撐到最後,繞了一大圈,依然將這位「兄弟」收編進女性/異性戀架構,回頭還要吃「男裝」的豆腐。
這樣的矛盾安排,打破該劇本身所建構出的必然性,畫風丕變,讓女主角的性別成為符合「社會期待」的救贖,不但讓女扮男裝的主軸設計前功盡棄,也讓杜琵二人面對的結構性課題最後無疾而終。
我不知道演到後來結構鬆散混亂是否是偶像劇的宿命,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此類題材有被玩弄為嘩眾取寵噱頭的嫌疑,破壞了女性性別實驗場的主軸,將男裝的女性以「符合社會期待」的名義,收編至傳統異性戀架構之下,BL性別翻轉實驗的初衷終至徒勞無功,也利用女子們都希望杜琵「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期待,把腐女子的品味當成笑話。